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上)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212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9日 20:15:08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12月28日


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以文塑旅,厚植文化根基

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项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积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制定地方戏曲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强秦腔品牌。建设一批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在社区示范工程。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推出“跟着文物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等系列活动。〔省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2.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把“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更好融入文旅产品和服务。扶持一批弘扬主旋律、滋养大众心灵、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学、美术、影视、戏剧、音乐等精品力作,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对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奖”“群星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创作单位给予奖励。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加强巡演展演,办好陕西省艺术节、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等文艺展演活动,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作品价值与群众口碑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广电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3.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推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经验,支持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制定红色旅游提升方案,对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研学旅游、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精品创作等予以重点支持。将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持续提升13处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优化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等城市红色资源,联合开展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业务,培育壮大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市场主体。〔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错时延时开放,打造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一云多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新办好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行动。创建30-40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80-100个示范乡镇(街道)。〔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二、深化融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5.做精一批旅游景区。在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中遴选培育对象,“一景区一方案”分批次有重点进行提升改造。支持有条件的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提升软硬件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26年,建成2-3家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新增2家5A级旅游景区,逐步实现5A级景区各市全覆盖。力争培育3-5家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 8-10家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街区)。〔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林业局、省文物局、省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6.打造一批品牌旅游线路。更好发挥西安旅游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跨区域旅游协作,推动全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引导客源流向全省各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强旅游品牌线路推广,重点围绕节假日、寒暑期等时间节点,充分承接热门旅游目的地溢出效应,推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富有陕西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研学游、自驾游、生态游、避暑游、冰雪游、工业游、文化体验游、旅居度假游等业态,推广“三秦四季·跟着季节游陕西”“从秦岭到黄河边走边唱”“跟着唐诗游陕西”“城市巡游记”“车窗风景线”“最美旅游道”等主题线路。〔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局、省文物局、省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7.壮大文娱演艺产业。做强一批艺术团体,着力改善基层文艺单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整合剧场和剧目资源,促进优质演艺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在景区景点开展驻场旅游演艺、流动性文艺演出、沉浸式演艺活动、非遗技艺展演。引导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培育推广10个代表性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建设一批旅游演艺小镇、旅游演艺集聚区,建设西安中国演艺之都,引导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业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8.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创意研发,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符号的文化文物、戏剧、动漫游戏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和数字产品。丰富藤编、毛绒玩具、泥塑、剪纸等产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做大舞美道具、汉服制造等业态,做强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代理服务、品牌建设全产业链。〔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文物局、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区)政府配合〕

9.建设一批商旅名街。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创建10个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0条以上特色突出、商文旅融合的商旅名街、特色街区。做强陕菜品牌,推选一批具有地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陕西风味美食,打造“寻味美食去旅行”品牌。〔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10.做强会展经济。推进商务、会议、展览、节事与旅游联动发展,自主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大型会展品牌,提升会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提升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杨凌农高会等影响力,打造煤博会、钛博会、文博会等品牌展会。〔省商务厅牵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区)政府配合〕

11.做大赛事经济。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推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户外运动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引进和承办奥运会资格赛、单项世锦赛(世界杯)、全国总决赛等一批国际知名和国内顶级体育赛事,做强西安马拉松、中国台协杯全国斯诺克团体锦标赛、中国陕西街舞公开赛、滑雪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各市(区)依托秦岭、黄河、渭河、汉江等资源,每年谋划举办不少于2项重大赛事活动。鼓励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和线路,引导旅游企业推广体育赛事旅游,深化“跟着赛事去旅游”。规划建设一批健身步道、骑行绿道、体育公园等户外运动设施,支持各地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体育局牵头,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和各市(区)政府配合〕

12.有序发展出版印刷发行产业。提升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全产业链水平。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建设,鼓励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渠道融合发展。坚持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理念,壮大印刷包装产业。加强版权全链条保护,积极开展版权交易、知识付费服务模式。到2026年,建成3个以上西部一流的出版印刷发行产业基地(园区),形成3个特色鲜明的出版印刷发行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达到320家以上。〔省委宣传部、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各市(区)政府配合〕

13.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迭代升级乡村旅游标准,提升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等产品质量。支持乡村住宿业创新发展,培育打造“黄河民宿”“秦巴民宿”“窑洞民宿”等特色旅游民宿集群。鼓励丰富景观农业、农耕体验、休闲渔业、户外运动等业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实施动态管理,每年新增10个以上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5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6年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总数不低于20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总数不低于350个。〔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区)政府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