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动态

迈向旅游强国(上)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684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 08:05:36

今年5月1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意义非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的重要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会前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强调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近几个月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福建、安徽、湖北考察时,又反复殷切嘱托,要求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何以担此重任?

新定位

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寄情于锦绣山河忘却生活烦恼,徜徉于人文胜景增长见识阅历,游走于街头巷尾感知人间烟火……当前,旅游日益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标配”,旅游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我国旅游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有目共睹。今年国庆黄金周,国内出游7.65亿人次,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再次印证旅游热成为常态,旅游业展现出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国市场化意义上的旅游业不过才走过40多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从入境游起步,以外事接待为主转为一项经济事业,为当时的经济建设赚取外汇。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内游、出境游市场日益壮大,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当年国庆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让人们看到了旅游对于消费的巨大拉动作用。

新世纪初,旅游业的定位再次发生变化,原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进入新时代,旅游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旅游发展,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旅游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重大变革,被形象地形容为“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

除了组建文旅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颁布实施旅游法,把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写入《“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推动旅游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

旅游扮靓百姓生活,也扮演着各地高质量发展重要着力点的角色。

浙江省将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纳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列入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以绿色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黑龙江省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发挥冰雪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统筹谋划冰雪旅游发展,哈尔滨火爆“出圈”,带动旅游相关行业竞相发展,极大增强了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湖南省出台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将文化和旅游作为优势产业,列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旅游总收入将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第4个万亿级产业;

贵州省充分挖掘全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型业态,打造一批以文化为内核、体育为引领、旅游为载体的新场景,“村超”“村BA”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回首40多年间,旅游业始终服务于国家大局和总体战略,既受益于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也在不同时期推动着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从“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再到今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全新的定位,凸显旅游业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担当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任,首先基于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

文旅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旅游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其次,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旅游是最终消费、综合消费,关联性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十三五”时期,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去年以来,疫情后“重启”的旅游业强势复苏,节假日热门景区再现人潮涌动,淄博“赶烤”、哈尔滨“冰雪奇缘”、贵州“村超”“村BA”等现象级消费新热点层出不穷……旅游业犹如一个巨大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广泛串联起吃、住、行、购、娱方方面面。

令人期待的是,旅游业仍具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在增长势头和发展空间方面还有很大潜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旅游就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1美元,连续3年超1.2万美元,这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旅游业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一方面,离不开它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超过1000万人;在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带动下,更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打开振兴门;用好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带动了革命老区发展。

另一方面,离不开它在满足民生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的社会价值。中国人自古就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偶然消费转变为大众化的日常消费,人们旅游时间、出游频次明显增加,旅游成为全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名副其实。

除此以外,旅游业对外展示国际形象、促进合作交流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旅游业“民间外交”“经济大使”的作用更显重要。今年以来,“中国游”热度逐渐走高,1月至7月,外籍人员来华观光达到572.2万人次,会议商务活动380.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3%和81.5%。来中国看风景和跟中国做生意,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群的两大要素。来华旅游的外国人还把在中国的旅行体验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一时之间“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成为热词。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张辉说,入境游不仅是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展示大国形象、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新成就

新时代旅游发展日益步入快车道

旅游业角色定位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行业本身的繁荣发展,更折射了中国经济“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辉煌攀登。

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8.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经验判断,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旅游业一定不会差。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几何级增长,这不仅是支撑旅游业腾飞的最强底气,也构成吸引世界客流的“向心力”。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这曲线不只代表出游人次、旅游收入的不断攀升,还包含我国旅游业内在发展和外部支撑条件的变化。

从供给侧看,旅游产品和服务变得丰富优质。

旅游业的基本盘更加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人们旅游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各类旅游资源潜力持续释放,中国旅游景区、度假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共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854个;以工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体育运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融合类旅游景区快速增长,成为满足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的重要内容。

旅游业的产品业态不断优化。创新是旅游业的基因,旅游业以创新创意为引领,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产品层面看,资源开发从传统的自然山水、人文古迹,逐步拓宽至乡村、冰雪、红色、主题公园等各类资源,产品体系更加完备,更好满足了观光、休闲、度假、研学、康养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从业态层面看,演艺旅游、夜间旅游、营地旅游、研学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旅游业的空间格局越发广阔。将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业得到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重视,推动创新旅游发展方式的同时,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也悄然改变。除了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一批“网红城市”、县域游、乡村游目的地兴起,为游客们的双向奔赴提供更多选择。随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旅游活动不再拘泥于景区,从郊野到商圈,从戏剧场到菜市场,日常生活场景都成了旅游休闲的新空间。

从需求层面看,作为美好生活重要内容的旅游,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23年国内出游48.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3.3%,人均国内出游3.47次。

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追求多元化、个性化。随着旅游频次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更愿意在行程中停下脚步,多些时间和家人朋友体验人间烟火、岁月静好。

“90后”“00后”群体在旅游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日渐显现。他们对目的地、消费行为的选择更加强调“悦己”,且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容易受到社交平台的影响,“进淄赶烤”、“特种兵式”打卡、“City Walk”等诸多旅游热点都离不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集体推崇。

“从消费人群看,年轻人、亲子家庭是出游主力军,‘银发族’的出游需求同样旺盛。”魏小安说,60岁到75岁的“新老人”拥有稳定的退休收入,身体健康、时间充裕,越来越舍得花钱四处走走。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96亿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更是超过2.16亿人。“银发族”需要更丰富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度假、旅居类产品。

旅游需求呈现新的结构性市场动能,将推动未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变革。

从市场层面看,安全、有序、方便、舒心的旅游环境日渐成熟。我国加快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座,完善旅游便民设施,让人们出游更加方便;持续增强服务能力,现有旅行社5.6万多家,持证导游约65万名,在线旅游平台服务人次持续增长,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让人们出游更有保障;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乱象,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让人们出游更加放心……

除了自身不断转型升级,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赖于外部环境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吃、住、行、购等相关产业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越来越坚实的基础保障。

行,交通格局决定旅游格局。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铁路年旅客发送量稳居世界第一;高铁超4.6万公里,超越了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的总和;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543.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8.36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2万公里,民用运输航空机场总数259个。 

正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才使年轻人的“特种兵旅游”变成现实;因为拥有“小机场”,曾经不知名的宝藏小城迎来了“反向旅游”的发展机遇;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甚至让入境游客的“City Walk”“China Travel”变成了惊叹体验。

住,旅游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改革开放后,旅游饭店业成为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以星级评定作为抓手,旅游饭店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有了飞速提升。文旅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星级旅游饭店8200多家。在传统旅游饭店之外,我国还逐渐发展起农家乐、民宿等多种住宿业态。

我国达到四星、五星标准的旅游饭店都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水平,具备让游客宾至如归的能力。首旅集团北京国际饭店总经理陆斌说:“过去旅游饭店主要接待旅游团,现在大众化、散客化出游越来越多,旅游饭店的经营主要围绕假日经济做文章,根据变化调整经营、精细服务。”

吃,旅途中最具体验感的内容。过去,吃只是“程式化”的一环,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精、吃得有文化。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存续在业的餐饮企业数量超过1600万家。据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县级以上城市美食街区已超过5000条,总长度达3000公里。一大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主客共享的大众夜市,正在构成城市旅游日益增长的新动能。

在重庆杨记隆府解放碑总店,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拖着行李箱等位的客人。“客人们进店就点红糖阴米粥、民国辣子鸡、篮球那么大的麻圆,还喜欢对着我们的老重庆堂倌拍照。”这家店的联合创始人舒波说,一大半客人都是外地游客。

购,旅游消费必不可少的活动。一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往往是外地游客必逛的打卡地。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成一定规模的步行街或商业街约有2100条,全国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约6000家。越来越多文旅项目被引入传统商圈,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购物、餐饮、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