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长武:丝路上的“清凉古驿”

所属分类:专题活动     阅读次数:20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09:05:26

7月14日,烈日炎炎。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窑洞博物馆内,却透着丝丝凉意。不少游客在一面照片墙前驻足,欣赏地坑窑、高窑、沟边窑、胡同窑等窑洞照片,感受十里铺村曾经的辉煌。

十里铺村位于长武县城以西5公里处,曾是盛极一时的古驿站,丝绸之路上的西(安)兰(州)古道穿村而过。时过境迁,驼铃声虽已远去,但避暑经济的兴起,让这座古驿站再次焕发生机。 今年暑期以来,十里铺村日均客流量达 2000人次,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到此感受“清凉驿站”的魅力。

十里铺村是怎样火起来的?

“我们村的窑洞文化历史悠久。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一行曾在此考察一个多月,出版了《十里铺》和《北方民居》两部书籍。近年来,在县上的支持下,十里铺村依托窑洞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坐在村口的丝路驿站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郭宏刚说。

县镇村三级联动,积极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了“十里铺窑洞、古丝路驿站”旅游品牌。“我们以窑洞院落、窑洞宾馆、丝路驿站文化广场、窑洞博物馆为重点,实施了十里铺窑洞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对窑洞进行保护性、创新性开发。”郭宏刚说。

丝路驿站文化广场对面,有一个窑洞茶舍。四合院里,三面各有两三孔窑洞,一株古树挺立中央,古朴与清凉感扑面而来。

70岁的潘晓舟是这个茶舍的主人,但去年他还只是十里铺村的游客。“去年,我来此旅游,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康养休闲,便萌生了开茶舍的想法。”潘晓舟说,“当时,院里是一片荒地。村上帮我修缮了窑洞,并给院子通了水电。目前,茶舍开张3个月,已有5000人次光顾。”

十里铺村的窑洞有“静”亦有“动”。就在茶舍不远处,还有一座“窑洞KTV”。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村上招引客商,把7孔窑洞改造成音乐餐厅。别致的造型、特色的餐饮,加之窑洞特有的结构带来的独特音乐体验,让“窑洞KTV”开业首月的营业额就超过10万元。

十里铺村还与小麦良种培育专家梁增基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60年代起,梁增基扎根此地,带领工作人员开展育种事业。为更好地传播梁增基的先进事迹,十里铺村设立了传习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此外,十里铺村还打造了130余亩的田园综合体,发展采摘游、研学游等新业态。

“我们的圣女果口感非常好。”在几座现代化农业大棚里,大棚承包者、江苏客商范敏对记者说,长武县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生长。这里的气候吸引他来发展种植产业。今年,他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准备种植葡萄新品种。

大棚后面,41个“QQ农场”里种着韭菜、辣椒等,供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

十里铺村村民张正贤以前在山东打工。如今,村里发展旅游业,他便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回来在农场务工。“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收入也高了。”对于村子的变化,张正贤说,“这就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能让村子发展得更好。”如今,通过“企业+村合作社+景区+农户”的模式,十里铺村已带动就业500余人次。

十里铺村还推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乡村旅游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今年,该村入选全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我们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我们将探索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郭宏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