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山河诗长安”何以“热辣滚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陕西观察(上)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177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0日 17:15:48

这个春天,你可曾“遇见”西安?

在大唐不夜城万人同吟《将进酒》与“李白”隔空对诗的万丈豪情里,在大明宫元宵灯会“一片长安月,万里共清辉”的气象万千中,在长安城一眼万年的龙年初雪时,在大唐不夜城“云鬓花颜金步摇”的移步换景间……千年岁月的绵柔醇厚,灿烂文化的沁人肺腑,酿造出了一份独属于西安的“热辣滚烫”。

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为西安添了一把“火”。这份“热辣滚烫”,体现在西安各大景区的“人气爆表”上,也反映在陕西文旅市场全线飘红的消费数据中。

春节假期,西安曲江、南门、钟鼓楼、临潼等重点文旅聚集区接待游客1617.09万人次,同比增长47.22%。陕西共策划举办了1800余项1.1万余场次精彩纷呈的春节主题活动,陕西文旅赢得“满堂彩”,点亮龙年经济开门红。

星移斗转,时光千载,君且鉴今日长安!

“顶流”西安,成就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这个春天,透过西安这扇窗,人们看到了旅游消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发力,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恢宏气魄,看到了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中国经济,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对于陕西以及西安来说,当下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龙年春天这一份“热辣滚烫”,变成“长安三万里”的持久奔赴?如何让文化自信激发出更加火热、更有魅力的“西安顶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脉 长相思,在长安

“总要来趟长安吧,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大唐盛世颜!”

2月18日,湘妹子袁娜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配图是自己在大唐不夜城的汉服美照。

其实,袁娜的西安之旅并不“圆满”——热门景区的门票早就售罄,博物馆也已提前约满,因为游客太多,很多网友推荐的热门表演更是无缘得见……

可即便如此,袁娜还是笑着说:“我的‘相思病’终于好了!”

对于春节假期西安的爆火,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问:在明知来了就是“人看人”的情况下,依然有千万个“袁娜”,带着家人,带上行李,跨越山海奔赴西安,这种近乎执拗的热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将时间轴拉远一些,将视野扩大一点,答案便清晰可见。

长相思,在长安。

一千多年前,当李白写下这句诗时,他不会想到,在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对长安的相思,深深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中。

这份相思,跨越千年。

秦川人家的炊烟,是怎样的袅袅?异域清冽的酒香,是怎样的醉人?西市胡姬的紫罗裙,又是何等妖娆?诗韵风华满长安,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底蕴,自带“氛围感”的西安为慕名而来的每位游客编织了一场绚烂绮丽的盛世大唐梦。西安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人们提起它,忆的是兢兢黄帝、穆穆周礼,是赫赫秦制、泱泱汉风,是煌煌唐韵、锦绣中华,感受到的是“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和豪迈慷慨。来西安,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而是一次赴约,解一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千年相思”。

这份相思,绵延不息。

时光宛若一条柔软的丝线,隔着千年岁月的风尘,隔着遥远的山河与旧梦,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牢牢牵系在一起。长安从来不是李白一个人的长安,也不是独属于盛唐的长安,它是中国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是人类文明史上光照千秋的长安。从这个意义上讲,再没有一座城,能像西安这般,让人心驰神往。人们对西安的一次次奔赴,是对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却仍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的奔赴,是对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的奔赴。

“为了这一眼,盼了一整年。”看完元宵灯会,被涌动的人潮“推”着走下城墙台阶的青岛游客陆文萱,还在频频回头,意犹未尽。

“李白吟诗,盛唐再现,没有哪个中国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陆文萱说,“决定来西安,不是我动了,是我的DNA动了。”

这份相思,也不只在西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已在每个中国人,甚至海外游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唐诗宋词里发芽,在博物馆里长大,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名胜古迹里开花,也将会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