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下)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146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7日 08:32:05
澎湃新闻记者:我们了解到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对发展前景不乐观,不愿意投资扩产,这进一步影响到民间投资和就业。请问提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方面,今年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黄守宏: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这些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文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落实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这些年,我们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总体落实情况是好的,但有些没有到位,要继续把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还要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报告》要求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报告》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等。
二是围绕企业关切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民营企业敢拼敢闯敢干,在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一方面,从政府来讲要营造好的环境,为民营企业搭建舞台;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积极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挑战。回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也都是在应对困难中发展的,现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想一想,跟40多年前比、跟10年前比、跟5年前比,现在民营企业发展的条件、各方面的因素都还更好。市场体制、法治环境、信用体系等,现在跟过去比,不知好了多少。过去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今天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开拓进取,过去创造了辉煌,今后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成就。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些,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部署,下一步扩内需主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黄守宏: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内需加快恢复,当然内需扩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做出了部署安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今年将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关于消费的潜能,大家都有感受。去年以来,村超村晚、冰雪旅游、跨界联名都很火,城市里面的街道小店游、乡村慢游成为打卡新热点,国货潮牌受到消费者欢迎等,说明新型消费有很大潜力,今年要围绕扩大这些新型消费继续发力。二是提振大宗消费,包括汽车、家电等,这方面既有新增的,也有更新换代。三是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服务消费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今年要继续顺应态势采取一些新措施。
第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从力度上来讲,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从投向来看,这些投资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一方面,稳定扩大民间投资。去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民间投资促进政策,今年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的举措。
第三,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件事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此外,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很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有关方面测算,一个人进城以后带来的消费需求,综合算下来比农村居民高不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
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中央多次重申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此,今年政府出台政策要注意哪些方面?谢谢。
黄守宏: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对这个问题,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作出了部署。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各地区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必须履行好这些职责,同时,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考虑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的大局。所以各方面有责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都要积极想办法,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出台政策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认识上统一了、提高了,我们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发挥好评估、把关、协调的作用。有两个层面的统筹,一个层面是国务院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前,要做好综合性、全局性评估,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政策文件评估机制再进行评估。各部门出台的文件和政策都要机制作出评估后,确定对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不会带来明显的抑制效应才能实施。鉴于许多非经济性政策对社会预期、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
第三,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去年有关方面建立了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受到了企业欢迎,今年这个机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出台政策要精准做好宣传解读,避免市场产生误读误判,有力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
谢谢。
陈文俊:吹风会已经接近100分钟了。现在最后一个提问。
香港中评社记者:好政策贵在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举措不少,怎么保证落实到位。今年在转职能、提效能等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谢谢。
黄守宏:好政策,贵在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四个抓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抓落实的机制,确保今年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这个机制需要上、中、下一起做,打通政策落实中的“最先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
首先,压实各方责任。从国务院部门做起,《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定效力,国务院会把《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各种要求、政策分解到国务院各个部门,限期拿出更为细化、实化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这项工作国务院已经作出安排,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写上《报告》的政策措施,同步研究怎么推动落实落地的问题。有些具体政策、具体措施,两会后将陆续出台。从各地区来讲,要善于把党中央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谋划用好我们在工作中常讲的“抓手”,政策落实也要有抓手。
第二,加强各方协同。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整体政府理念,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在落实和实施政策上对外、对群众、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整体,哪个部门不落实、哪个地方不落实,都会说是政府不落实,所以抓落实上要树立整体理念。要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高效协同,这里有一些规则。重大政策的落实,要实行清单化、闭环化管理,从政策设计到执行落实、到结果反馈的全过程,哪个环节有问题就解决哪个环节的问题。
第三,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去年以来,新一届国务院对督查工作机制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这里很多具体的安排。同时《报告》强调,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及时纠正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
第四,政策落实要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包括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监督作用。哪些地方政策没有落实,群众和企业最清楚,大家一起来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就会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能够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确保完成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关于你提到的转职能提效能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包括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完善督查检查考核等。限于时间,不再多讲了。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对抓落实的问题高度重视,已经采取措施,并将继续采取措施,确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政府作出的承诺,切实做到兑现,不负全国人民期待和厚望。
我就讲这些,谢谢。
陈文俊:感谢黄主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倾听、参与。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