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秦声动江南 一江新韵酬秦声
所属分类:专题活动 阅读次数:15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07:38:21
近日,由西安易俗社领衔的“西部文化东部行”原创剧目巡回演出,历经绍兴、金华、杭州三地,以《双锦衣》《三滴血》《昭君行》三部力作,完成了一场历时近半月、惠及观众超万人次的文化远行。10月30日,随着成果与文化合作座谈会在杭州落下帷幕,这场以“戏”为桥的东西部文化交融之旅,正式画上圆满句点,并开启了更深层次共建共享的新篇章。
百年重逢,续写南北戏缘
从鲁迅1924年于西安题写“古调独弹”,赞誉易俗社“移风易俗,实属难能可贵”,百余年后,易俗社携当年吕南仲社长亲撰的《双锦衣》“荣归”绍兴,这场跨越世纪的文化重逢,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共鸣。
在绍兴,复刻的“古调独弹”匾额再次赠予绍剧艺术研究院,黑檀金字,熠熠生辉。它所承载的,不仅是鲁迅与吕南仲那段文脉佳话,更是秦腔与绍剧两大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握手。舞台上,秦腔的高亢与江南的婉转形成奇妙共振;舞台下,老票友热泪盈眶,年轻人录下唱段,南北观众在同一个故事里找到情感共鸣。“原来秦腔也可以是细腻的,也可以是属于江南的。”一位“00后”绍兴女孩的感叹,道出了这场相遇最动人的意义。
经典与创新,双轨并进的艺术实践
在金华,当《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的唱腔一起,台下“白发游子”轻声相和。这部1918年首演的“秦腔活化石”,在江南的土地上,唤醒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对传统戏曲结构、表演程式的深刻敬意。而在《昭君行》中,王昭君不再只是“和亲”的符号,而是主动肩负文明对话使命的使者。该剧以“沉浸式戏剧”手法重构舞台,多媒体与大漠实景交错,年轻观众直呼“颠覆认知”。谢幕时持续十分钟的掌声,印证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命力。
从“文化输出”到“双向滋养”
在绍兴,秦腔与绍剧达成“人才交流机制”;在金华,“秦声婺韵非遗传承基地”正式揭牌,秦腔与婺剧将在剧目、人才、创作上实现长效互动;在杭州,湖北昭君故里的土家舞蹈、内蒙古的马头琴与西安的汉风古韵同台辉映,昭君文化成为连接多省的情感纽带。正如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惠敏莉所言:“这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双向的文化滋养。”
青春力量,戏曲薪火的当代接续
令人惊喜的是,此番巡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从绍兴到金华再到杭州,一群“跨域追剧团”成员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用镜头记录舞台,用笔记解读唱腔,甚至带动父母一同走进剧场。“原本以为秦腔离我们很远,没想到这么有感染力。”这样的反馈,在每一站都不绝于耳。
线上传播同样火爆。抖音、快手、视频号直播单场观看突破50万,互动点赞超300万,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42%。“秦腔怎么学?”“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弹幕中的热切提问,是传统戏曲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的种子。
以戏为桥,共建文化新生态
10月30日的座谈会上,来自陕西、浙江、湖北、内蒙古四省区的文旅部门、院团代表与学者齐聚杭州,复盘成果,共商未来。浙江省文旅厅提出将推动“优秀剧目互演、艺术人才互训、文化资源共享”三大机制;陕西方面则倡议开展“南北戏曲对话”,共建创作孵化平台。
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李晓燕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守正、创新、交流”为路径,推进秦腔的经典复排、跨界探索与双向互动。杭州市作为此次巡演的收官之地,也以其“戏剧枢纽”的辐射力,为跨域文化合作注入新动能。
从渭水之滨到钱塘两岸,从鲁迅的“古调独弹”到今天的“共建共享”,西安易俗社此番浙江之行,不仅是一次巡演,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一次情感的共融、一次未来的播种。当秦腔的唱段融入江南的夜色,当古老的剧种在年轻的眼眸中绽放光华,让戏曲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座桥,连接东西,沟通古今,在共建与共享中,谱写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时代新篇。
